首页杨门女将第7章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7章

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
  文广撇了撇嘴说道:“我们真的是给太奶奶准备了礼物的,但是都怪焦叔叔和孟叔叔,我们两个好不容易抓来的小鸟,回来看到他们两个,一高兴,结果小鸟就给飞走了……”

  众人闻言,都愣住了。“怎么?焦、孟二将回来了?”所有人的心头都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。穆桂英婆媳心头一紧,这两个孩子呀!这下如何才能遮掩过去?佘太君的心瞬间又掉到了冰窟窿里,这个时候焦廷贵和孟怀源二人回来,定是战场上出了什么事情。那宗保呢?宗保是不是出事了?如果不是的话,为什么他们两个回来,却不来见我呢?

  这样想着,佘太君问道:“桂英,这焦廷贵和孟怀源二人回来,你可知道?可是宗保出事了么?”

  穆桂英想掩饰,但是她实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。见她神情黯然,老太君越发肯定自己的预感是真的了,悲剧再次重演——白发人送黑发人,如今自己这么大年纪,还要再经受一次那种刻骨铭心的疼痛,上苍真的是公平的吗?杨家可从来没有做过亏心事啊!

  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,看到下面站着的儿媳和孙媳,再次把悲伤压在了心底,她知道她们心中的悲伤不会比她少,她们只是担心她,所以才会瞒着她。佘太君硬是将快要流出的眼泪忍住了,疲惫地说道:“让廷贵和怀源两个人进来吧!”

  见婆婆这么说,柴郡主再也忍不住了,眼泪夺眶而出。大家都明白了。穆桂英让人将焦孟二人请进寿堂。二人一见佘太君,立即跪在地上,痛哭道:“老太君,是属下无能,未能保护好少将军,属下该死!”

  虽然有了心理准备,但是确认了这个消息之后,佘太君还是忍不住老泪纵横,其他人也都随着哭泣起来。佘太君艰难地说道:“起来吧!这怎么能怪你们呢?我杨家儿郎都是战死沙场,宗保如今终归是追随他爷爷和几个叔伯的脚步去了,也算是死得其所了!我虽然心中悲恸,但是并不怪怨,这就是杨家儿郎的宿命啊!”

  焦孟二人将延州兵败的经过又详细讲述了一遍。寿堂内哭声一片,杨文广和杨文君被父亲阵亡的消息吓傻了,回过神来,抱着母亲穆桂英痛哭。佘太君的寿堂变成了灵堂,来祭奠杨宗保的亡灵。

  穆桂英挂帅

  从包拯的口中大家得知,延州兵败之后,朝廷已经连日召开紧急会议,商议对策,但一直没有结果。庞太师现在力主议和,但遭到包括包拯在内的一部分文武大臣的坚决反对。仁宗皇帝犹豫不决。现在的问题是,如果不议和,朝廷又找不出适当的人选来领兵出征,收复延州。形势危急,这样下去的话,仁宗最终很可能选择议和的方案,来化解近在眼前的危机。

  佘太君闻言,低头不语。过了一会儿,她抬起头来,依然没有说话,只是将目光投向了穆桂英。穆桂英会意地点点头,松开怀中的文广和文君,站起身来,向包拯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,道:“包大人,请转告陛下,如蒙不弃,穆桂英愿意领兵出征,为陛下分忧,为国家尽忠,为夫君报仇!”

  包拯眼圈发红,缓缓站起来,向穆桂英深深一揖。

  次日,仁宗再次召集文武大臣商议,不等庞太师发言,包拯就抢先一步,举荐穆桂英挂帅,带兵收复延州。仁宗有些不忍,杨家的男人都为国捐躯了,现在又让杨家的女人再次走上战场,这么做是不是有些太残忍了?除了杨家,难道偌大一个国家就没人可用了吗?或许,杨家真的是上天赐给大宋的保护神吧!

  庞太师见仁宗皇帝沉默不语,以为他对杨门女将出征心存疑虑,趁机说道:“这穆桂英当年大破天门阵,的确有些本事。只是时过境迁,杨延昭、杨宗保父子都已经不在,单靠她一个女流之辈,能够抵御西夏的虎狼之师吗?请陛下三思,臣以为暂且与西夏和谈,以争取时间,整顿军备,等时机成熟再出兵收复延州,是比较稳妥的办法。”

  仁宗皇帝眉头一皱,对这个老丈人心生厌恶,沉声道:“西夏、西夏,朕何曾承认过他们的国号,他们不过是叛贼而已!当初你保荐狄青出征,现在又张口和谈、闭口和谈,身居高位,出尔反尔,如何让人信服!狄青兵败,是你用人不当。朕不追究你的罪责已经是法外开恩了,你还有脸面让朕卑躬屈膝地与叛贼坐下来谈判。连杨门女将都要为保大宋江山社稷上阵杀敌,你身为国丈,畏敌如虎,有什么资格立于朝堂之上,还不退下去。”皇帝女婿是真的发火了,一点面子都没给自己的岳父留,直接把两眼发直、神情恍惚的庞太师轰了出去。

  皇帝下旨:加封“浑天侯”穆桂英为征西大元帅,讨伐西夏,收复延州!

  天波府内,众女将卸去粉黛,换上戎装,威风凛凛,英气逼人,巾帼不让须眉。其他人随军出征都没有异议,唯独一老一小引起了争执。“老”是佘太君,“小”是杨文广和杨文君。佘太君坚持要参加西征,为杨门女将们助阵。大家苦苦相劝,可是老人家决心已定,最后只得顺从了她的意思;杨文广也哭着闹着要参军,为父亲报仇。杨文君见哥哥闹,也跟着闹。柴郡主和穆桂英都坚决不同意杨文广从军,这根杨家的独苗不能有任何闪失。

  局面僵持不下,杨文广一气之下,掉头跑出了议事厅。大家本以为他赌气离开了,孰料没过多久,杨文广手提一杆长枪,又返回了议事厅。穆桂英吓了一跳,不知他要做什么。杨文广用手一指站在旁边的焦廷贵和孟怀源,“我要和两位叔叔比武,输了,我听从母帅的安排;赢了,就要让我从军”。

  焦廷贵和孟怀源见杨文广小小年纪,志气不凡,颇有杨家的英雄门风,频频点头,劝穆桂英说:“就照文广的意思办吧!难得他有如此志向,不要寒了孩子的心啊!”

  佘太君也发话了,“就让文广与焦孟二将比试一下。他迟早要继承父祖的遗志,上阵杀敌,保家卫国,早点到战场上历练一下,是件好事。有我们这些长辈在,不会有什么闪失的。桂英不要过于担心”。

  佘太君发话了,穆桂英终于点头首肯。杨文广和焦孟二将交起手来。杨文广自幼就接受杨家三代人的悉心调教,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看家本领倾囊相授,盼望着他将来成为栋梁之才,重振杨家雄风。杨文广虽然不喜欢读书,但对习武却情有独钟,向长辈们认真请教,刻苦练习,兼收并蓄。所以,虽然他年纪不大,却已经练就了一身的好功夫,长短兵器运用娴熟,马术箭术高人一筹,尤其是一套杨家枪法,使得虎虎生风,气势如虹。这也是长辈们支持他参军的原因所在。

  一经交手,杨文广与焦廷贵和孟怀源两个沙场老将竟然不相上下,打了个平手。一杆长枪在他的手中似乎有了生命,上下翻飞,来去自如,让焦孟二将难以近身。长辈们频频点头,穆桂英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。

  沙场秋点兵

  由于形势紧迫,时间仓促,朝廷能调集的军队只有不到三万人。杨门女将就带着这些人马出征,其他各路援军将在西征的途中与她们陆续汇合。

  初秋季节,汴京郊外,沙场秋点兵。三万将士排成整齐的队列,接受检阅。宋仁宗带着文武大臣们来到点将台上,为杨门女将和全军将士送行。望着白发苍苍的佘太君,还有稚气未脱的杨文广、杨文君,杨家四代人站在皇帝的面前,让这位经历坎坷的皇帝鼻子发酸。他将一面绣着大大的“穆”字的帅旗亲手交给了穆桂英,嘱咐道:“穆元帅,一定要节哀顺变,谨慎从事。叛军刚刚取得胜利,气势正盛,宜避其锋芒,不要意气用事,与之争锋。”穆桂英点点头。

  宋仁宗顿了顿,道:“此前延州之败,我军五万精锐之师……”皇帝欲言又止。

  穆桂英明白这位皇帝的心事。皇帝就是一个国家的大当家,不当家不知柴米贵,皇帝也有皇帝的难处。五万帝国精锐之师全军覆没,这位当家如何不心痛。如果这次再有什么闪失的话,这位当家的可就更难了,说不定这个家就要败在他的手上,也难怪宋仁宗惴惴不安,在这位女元帅面前唠唠叨叨。

  “陛下放心,我杨门女将一定竭诚尽忠,击退叛军,收复延州,为陛下分忧。”

  宋仁宗点点头,知道说太多也没用。战场上的形势千变万化,是根本无法预料的,只能由统军的将领随机应变,权宜处置。再说对于领兵打仗,自己也是个门外汉,交代太具体了,反而会干扰统帅的决策。他向左右看了看,悄悄从袖子里抽出一个信封,塞到穆桂英的手上,低声道:“这是我的手谕,
本章有错误,我要提交】【 推荐本书


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