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00章:大秦帝国宪法,裁军与科举制
“陛下上殿,百官跪迎。”
大内总管曹正淳,以太监独有的尖细声线,当殿大声宣布了皇帝的到来,而后群臣都默契的跪下行礼道:“参见吾皇,陛下万年。”
坐上龙椅的嬴昊,则伸手虚抬,淡漠道:“众卿平身。”
“谢陛下。”
对于跪拜礼嬴昊有些不喜,觉得有失大体和尊严,所以也提出过要废除,但却遭到了以丞相王猛为首,六部之中的五部尚书的反对,尤其是礼部尚书,戏志才。
戏志才反对废除跪拜礼的观点很奇特,他不是迂腐的死守旧礼仪,而是为了维护皇权。
大秦初立,正是彰显皇权威严的时候,而跪拜礼也是体现皇权威严的一种方式,初生的大秦并不适合废除。
况且跪拜礼就算要废除,也应该循序渐进,而非在法令上直接废除。
戏志才说服了嬴昊,他的话也让嬴昊进一步体会到,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真意,于是放弃了直接废除跪拜礼的想法。
嬴昊虽没有直接废除跪拜礼,却也没有在大秦帝国的第一部法典,《大秦宪法》之中的《礼法》法典之中,明确写上将百姓见君以及大臣必须要跪拜。
跪与不跪全凭百姓自愿。
至于《大秦宪法》,也是嬴昊称帝之后,以《秦法》和《汉法》为基准,并结合的自己的新政改革,所修订的大秦帝国的第一部法典。
对于这套法典,嬴昊自然是极为重视的,所以指定法律的过程都在亲自监督,并且还和王猛、韩非、公孙鞅、吴起(已顺利投奔大秦,因其法家弟子的身份,被嬴昊特批参与进修法当中。)等修法大臣人都起过争论。
嬴昊作为拥有后世的记忆穿越者,自然能提出很多新奇且先进的观点,让韩非商鞅这等法家祖师都不禁眼前一亮。
只是嬴昊的大部分观点,还是遭到了韩非等人的反对,愿意则是四个字‘太超前了’。
嬴昊的想法自然是好的,他想要这个国家更加强大,律法更加完善,百姓更加幸福,可他却犯了和王莽新政一样策错误,那就是还没走稳就想要直接起飞,可这个思想文化经济都非常落后的时代,显然承受不了也负担嬴昊的超前思维,强行定法只会落到和当初的王莽一样的下场。
领先时代一步人的是天才,领先时代十步那就是疯子了。
嬴昊自然也意识到了这点,所以放弃了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,只采用适合这个时代的精华,在由王猛韩非商鞅等法家大能进行修缮。
王莽实施新政变法时,要是有韩非商鞅等人辅佐的话,也不会败的那么的彻底了。
在嬴昊主导下的这套《大秦宪法》,基本涵盖了社会上的方方面面,包罗万象,浩大至极,但也正是涉及的东西太多了,自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修订完毕的。
嬴昊初步估计,哪怕《大秦宪法》的初版,起码也需要一年的时间,才能彻底修订完毕,之后还需要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完善。
不过没关系,改多少,就推行多少。
报纸已经在大秦全面推广,大秦朝廷已经完全掌握了舆论主导权,宪法的修订进程完全可以在报纸上进行实时更新。
修法的过程是艰难而又缓慢的,可嬴昊相信这套宪法一旦出世的话,必将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一套律法,哪怕是让后世用千年也不会过时,这也是嬴昊留给后世子孙们的最大隗宝。
“启禀陛下,魏国公主苏心月已抵达洛阳,宋国公主赵灵儿,也将在一周内抵达,两国使者都希望可以尽快完婚。”张仪站出汇报道。
关于联姻一事,最急的还是魏国。
秦国虽没明面山反对曹操称王,但五尊秦国大宗师悄无声息的进入寿春,这也表明了秦国真正的态度是什么。
所以,魏国自然不敢在红线上左右横条了,而是老老实实的放低姿态,乖乖继续当大秦的头号小弟。
嬴昊想了想后开口道:“完婚一事暂且不急,先派礼部官员,去使馆教授两国公主皇家礼仪,待公主学会之后再行完婚之举。”
关于皇家礼仪,魏宋两国的公主,在来大秦之前,肯定是已经学过的,但他国教的是一回事,大秦本国教的优势另一回事,礼不可废,所以这套流程是必须要走的。
目前甄宓和萧美娘,也同样在学历这些繁衍的礼法,在为入宫为妃嫔做着最后的准备。
张仪退回之后,丞相王猛又站了出来,进言道:“陛下,接下来数年内,我大秦的国策都将已休养生息恢复国力为主,故本相提议举行全军大比武来进行裁军。
只保留八十万大军的规模,从而解放出更多的资金,用以发展和恢复国力。”
大秦的国土面积牵涉八州之地,地盘太大,人口太多,敌人又太多,所以哪怕是八十万大军的规模,也仅仅只是够用罢了,远远无法达到一统天下的目标。
文官集团的丞相王猛提出了裁军,这自然会影响到武将集团的利益,可罕见的是武将集团却没有一个人站出发对,只因裁军基本上已经是共识了。
自河北之战之后,大秦军队之中,就充斥着数量庞大的降军。
这些降军虽经过了整编,但也依旧有很多人,并不符合大秦士兵训练条例,战力比正规军自然也要差上很多,这自然也就拉低秦军的综合战力。
只因战争尚未结束,在加上大秦的兵力捉襟见肘,这才降低标准接纳了降军,并且还临时招募了十万新兵。
而在之后的荆北大战,以及关中大战中,降军和新兵的死伤率也是最高的,战死的秦军中十个里面有八个都是降军和新兵。
在大秦编制内的降军,享用正规军一样待遇的抚恤金,可是伤亡率却远高于正规军。
大秦的抚恤金制度,是让军队无后顾之忧作战,以保证军队强大战力的最大保障,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废除的。
可士兵的伤亡数量一旦过高的话,数量巨大的抚恤金,就会压垮大秦的财政,使得大秦喘不过气了。
规模最大的河北之战秦军伤亡十万,最麻烦的幽州之战伤亡十二万,最为惨烈的荆北大战伤亡十四万四千,最顺利的雍凉大战也伤亡了九万五千。
不算其他的小规模战争,仅这四场大战打下来,秦军伤亡士兵的总数就在四十五万,虽为秦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,但伤亡也比战前秦国总兵力的一半还要多。
其中降军和新兵占到了七成,约三十二万,而正规军则占到了三成,约十三万五千。
嬴昊看到这份报告的时候都惊呆了,而从这份数据中也可看出,大秦所坚持精兵策略是正确的,而且必须继续贯彻坚持下去。
因为唯有士兵的综合素质提高了,在战场上的存活率就会提高,存活率提高伤亡率也就低了,自然也就不用承担数量庞大的抚恤金了。
也就是大秦的国力雄厚,在加上生财有道、善于赚钱,并且灭亡各国,和消灭河北幽州的世家,也缴获大量的财富,这才能勉强承受的起这比抚恤金。
可就算如此,大秦的财政压力也依旧非常大,尤其是军费开销,更是占据了国家开支的最大比重,极为不利于大秦的战后恢复,已经到了必须裁军才能渡过去这场财政危机的时候了。
听完王猛的话后,嬴昊赞同点了点头,如今裁军确实对大秦好处多多,当然水军并不在裁军的范围内
以大秦的霸主地位,根本没有国家敢主动招惹。
就算各国联合来犯,以八十万大军也足够防御了,根本没必要维持着现在一百一十多万的庞大军力,那只是在浪费军费而已,更何况战力还不高。
实施裁军,将多余的,不合格的战兵,统统都裁掉之后,全军的综合素质也会提高,综合战力并不比百万大军差。
而被裁掉的军队,嬴昊也不会直接放弃,而是转为郡县守备之兵,或是捕快之流,让他们继续发光发热。
如此的话,军费的开支也会少上数倍,一旦发生大战还能紧急征召成为战兵,可谓是一举两得。
等到大秦彻底消化了战果,并渡过财政危机,能负担的其百万大军的军费了,到时在才扩军也不迟。
毕竟以大秦人口基数,预备役数量,还有民众对参军的热情,扩军其实并不困难。
“王丞相所言甚是,朕准了。白起何在?”
白起连忙站出。
“臣在。”
“白起,你是大将军,全军大比武,进行裁军一事,就你来全权负责吧。”
听到此言,白起先是一怔,随即大喜过望,苍白的脸色露出红晕,抱拳沉声道:“臣遵旨。”
裁军会损害各方将军的实权,可不是一个美差,但对于白起来说却是美差。
自从经过贾诩的提醒之后,白起对‘功高盖主’四字就极为敏感,嬴昊虽不太担心这一点,可白起自己却怕的要死,生怕那一天陛下不在用他领军了,或是直接将他闲置,所以总想着用各种办法来消除自己的威望,故意屠杀辽东世家就是如此。
白起的种种举动,虽给来带来了种种骂名,在军中的威望也降低了,但却依旧很高,嬴昊若是不帮他想办法的话,他今后恐怕都没有继续领兵的机会了。
所以为了能够继续用白起,嬴昊才故意让白起来负责此事,这必定会加大白起和各大都督的矛盾,从而借机消除白起在军中的威望。
自从当了皇帝之后,嬴昊的帝王心术也是日益增长,这种制衡臣子的手段,已经熟练到信手拈来了。
都说皇帝是孤家寡人,此并非是虚言,嬴昊也是当了皇帝之后,才对这句话更有感触。
文臣武将们若是都一条心的话,那皇帝可就睡不着了,所以如何把握好一个尺度,平衡文武众臣之间的权势、关系,尽可能的让臣子不报团不结党营私,以防止出现威胁皇权的大权臣,这才是当好皇帝皇帝最基本的要求。
关于裁军的具体方面,肯定是不能在早朝上讨论的,因为涉及到的东西太多了。
白起也需回到大将军府举行会议,并先列出一个大致的草案来,在上呈给嬴昊,得到允许之后才能进行下去。
敲定裁军一事后,嬴昊又处理了一些繁琐要务,随后本次早朝最重要的一件大事,被礼部尚书戏志才提了出来。
“微臣戏志才有本启奏,我大秦选拔人才的制度,依旧延续前汉察举制,微臣认为此制度,已经不合实时,应该予以废除,采用更为完善先进的制度选拔人才。”
礼部六司之一的教育司,负责掌管大秦所有学宫,而关于人才选拔制度是否废除,自然由戏志才这个礼部尚书提出最为适合。
戏志才此言一出,寒门出身的官员们,如王猛、郭嘉、包拯、狄仁杰等人都露出喜色。
反之,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,如荀彧、刘晔、屈原、王羲之等人都不禁为之色变,他们已经猜到戏志才想要说什么了。
戏志才这是想要废除察举制,改用科举制来选拔官员呀!
工部尚书刘晔二话不说的站出,下意识反驳道:“戏尚书此言差矣,察举制从前汉文帝始,至前汉武帝时完善,至今已实行了近三百七十多年,而大汉立朝也不过四百年,察举制为前汉选拔出了大量的人才,功劳甚大,并且也在不断完善,又怎会不合实时呢?”
戏志才显然没想到刘晔会反驳他,毕竟他和刘晔的私交不错,更没想到刘晔的反驳会如此犀利,略作沉思就准备回答。
可戏志才还没来得及说,郭嘉却强先一步,反驳道:“吾并不否认察举制的功劳,但诸位不要忘了,哪怕察举制完善了三百七十余年的,前汉朝堂依旧充斥着大量的无能官吏,并且贪腐成风,百姓不堪其苦,民不聊生,只能被迫造反……”